您的浏览器版本太低,将不能正常浏览。请升级 Internet Explorer或使用Google Chrome浏览器。
如果您在使用双核浏览器,请切换到高速 / 极速 / 神速 核心。
以科技助力农业高水平发展 看扬州兴农“点金术”
2024-04-24 18:04:10 产品中心

  扬州网讯 (通讯员 扬科协 记者 邱凌)昨天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人员日”。在扬州,有一批农业科学技术工作者,长年奔走在田间地头,以科技支撑农业发展,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

  在昨日上午举行的市园艺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扬州市园艺学会副理事长、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研究员张家宏分享了《小龙虾与水生植物共作技术》。

  上世纪末,野生小龙虾“火”起来以后,张家宏想到了小龙虾的人工养殖。为了把位于邗江公道镇的原“蟹苗繁殖场”改造成“江苏省龙虾良种繁育场”,张家宏在那里整整呆了七年,观察龙虾习性、总结养殖经验,发现了不少龙虾的秘密。

  “过去不少人认为天然的小龙虾生活在臭水沟里,其实小龙虾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张家宏解释,小龙虾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数次蜕壳,如果水质差,蜕壳完成不了,就长不大。当水体受到一定污染后,小龙虾会逃逸自救,寻找新的栖息地。

  “虾多少,看水草!”在小龙虾养殖户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张家宏说,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水浅的湿地最适合小龙虾生长,比如稻田。“水稻为小龙虾提供了‘遮阴纳凉’的环境。”他解释,如果太阳晒多了,小龙虾就和人一样“晒红”了,影响长大,这就是市面上青壳虾比红壳虾容易长大的原因。

  这些年来,张家宏带领团队不断钻研,在“稻虾共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一茬成虾和一季虾苗,实现“一虾”向“三虾”的跨越,大幅度提高了稻田养虾效益。

  科学养虾,越养越富。尝到科技的甜头,农户们抛弃了传统的养殖模式,争先恐后邀请张家宏团队去进行技术指导。“过去‘一稻一虾’亩效益只有2000元左右,如今‘一稻三虾’亩效益提高了一倍,不少低收入农户通过‘一稻三虾’种养,甩掉了贫困帽子。”张家宏说。

  “一只虾”带动“一片稻”,一项成果带动一个产业。张家宏的技术在全国推广面积已经达到了三四百万亩。

  邵伯科研基地,是江苏省家禽研究所家禽饲料与营养研究室主任施寿荣与鸡打交道的地方。他每天一进鸡舍就是几个小时,一只一只挨个查看有没有生病、进食情况如何,仿佛一个大家长操心每个孩子的生活。

  查资料、写文章、搞科研,十多年来,施寿荣一心扑在鸡身上,带着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他也因此获得了“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施寿荣团队围绕我国特色鸡种黄羽肉鸡持续开展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该成果于2019年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这几年,施寿荣团队一直在研究“肉鸡全程高效笼养关键技术”。“江苏是肉鸡养殖大省,2019年肉鸡出栏量5.4亿只,位居全国前10名。近年来,肉鸡的养殖模式发生了变化,从地面养殖到网上平养,再发展为立体笼养。”施寿荣说,“虽然笼养有节省土地和人工、提高单位面积养殖量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场舍不规范等问题。”施寿荣团队从标准化场舍建设、优质健康营养调控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规范,建立了覆盖全省8个肉鸡主产县市区的推广网络,项目推进以来累计推广肉鸡10.13亿只,新增经济效益9.13亿元,给养殖户带来了稳稳的幸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科技兴农,是我们科研人员应该担起的重任。”施寿荣常说。

  赵进是仪征兴农养殖场的负责人。去年夏天,因为高温导致养殖场蛋鸡养殖效率下降,他找到了施寿荣。“从饲料配制到养殖技术,施老师都会一一关照,提醒我哪里存在风险、哪里技术还有待提高,及时帮我解决了不少问题。”赵进告诉记者。

  在全市庆祝“全国科技工作人员日”座谈会上,施寿荣表示,让农民增收致富,政府也要发挥好媒介作用,做好推、帮、带,实现产业转型增效。“通过品牌打造、电商平台,将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再以需带产推动‘产出好产品、卖出好价格’。比如扬州老鹅、高邮双黄蛋、宝应荷藕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单兵作战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销售环境,需要政府推动合力发展。”施寿荣说。

  “架式草莓栽培是一种全新的栽培模式,具有产量高、品质优、省工省力、环境清洁等特点……”在全市庆祝“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座谈会上,扬州大学现代园艺产业技术探讨研究院副院长、《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科普“云课堂”》授课专家之一高红胜分享的技术引起了不少专家的关注。“未来我们大家可以考虑合作,将龙虾养殖和草莓种植技术结合起来。”张家宏说。

  市科协学会部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云课堂”是今年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农村局、市科协联合推出的系列培训视频,初步规划30期,将在各大平台播出,涵盖高架草莓栽培技术、本市水稻品种选用、葡萄优质高产技术、小麦种植、科学养猪、稻虾综合种养等农业生产中农民需求的技术。

  往年都是线下给农民培训,今年受疫情影响,改成了线上。“线上讲解,抗疫生产两不误。”“云课堂”的杨国梁教授说。

  在听课的农户们看来,专家的讲解非常接地气。高邮农户老杨说,通过“云课堂”可以按需观看培训视频,听了专家的讲解,自己对草莓栽培有了新的认识。

  座谈会上,专家们畅所欲言,“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意见建议一条条蹦出。扬州大学动科学院教授孙龙生认为,水产养殖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要引导经营主体进行企业化运作,改善工作环境来留住人才;扬大海外惠侨工程中餐繁荣基地副主任侯兵建议,建立标准化食材基地,并以湖州、安吉、南浔等地为例建议加强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力度等。

  据悉,近年来,市科协不停地改进革新科技服务模式,把科技成果“种”在扬州大地,为乡村振兴插上了科技翅膀。